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房屋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的金融风暴,始于2007年夏季,并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这场危机主要源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的违约剧增和信用紧缩问题。
危机起因
次级抵押贷款:
次贷是指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借款人发放的抵押贷款。这些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较弱,因此违约风险较高。
房地产市场繁荣与泡沫:
21世纪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繁荣期,房价大幅上涨。许多投机者利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大量发放次级贷款,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利率上升: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4年至2006年间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至5.25%。这导致购房者的还款负担加重,进一步加剧了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
金融创新与风险转嫁:
金融机构通过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将次级贷款的风险转嫁给投资者,但这些工具并未有效分散风险,反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危机过程
2007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于2007年4月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8年:危机达到高潮,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股市剧烈震荡,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如雷曼兄弟公司。
全球影响:次贷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国际贸易减少。
危机后果
经济衰退:美国及全球经济在2008年至2009年间陷入严重衰退,许多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
金融监管改革:危机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货币政策调整:美联储等中央银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大幅降低利率,并购买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也暴露了金融监管的不足。这场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