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在这里,“刍狗”是指古代人们用稻草扎成的狗形状,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后,这些刍狗就会被丢弃,遭受践踏和废弃。
老子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天地对万物是公正、无偏无私的,它们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喜好或情感而有所偏颇。天地只是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同样,圣人也不应该有偏爱,应该公平地对待百姓,不偏袒、不歧视。
这种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认为,只有当人们顺应天地的自然法则,不刻意追求名利和地位,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这种观点在道家思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张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强求、不执着,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