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间:2025-02-15 09:30:00 网络游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在丙辰年中秋节时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深深思念,也寄寓了他对人生、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感悟。

诗句含义

“但愿人长久”: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亲人、朋友乃至天下所有人能够健康长寿的祝愿。

“千里共婵娟”:“婵娟”在这里指代月亮,共婵娟即是共赏明月的意思。这句话通过月亮这一象征团圆的意象,把相隔千里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传递出无论距离多远,人们依然可以通过明月来传递思念和祝福的情感。

创作背景

苏轼在写这首词时,正处在一个政治失意、与亲人分离的时期。他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与弟弟苏辙相隔千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借中秋明月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苏轼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哲理思考: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浪漫主义:全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我欲乘风归去”等句子,展现了苏轼超脱尘世的幻想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文化影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因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秋词中的经典名句,流传至今,广受欢迎。它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人生美好愿景的颂扬,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

综上所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