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成书于战国前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五十五岁之前在鲁国为官,历任管理粮仓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到大司寇、摄相事等职位。后来,孔子因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论语》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如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等,他们在《论语》中展现了各自的品德和学问。
《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书五经之一。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