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 其含义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具体如下:
年少时不应读《水浒传》
原因一: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传》后容易模仿其中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
原因二:《水浒传》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年老时不应读《三国演义》
原因一:《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故事,老年人读后可能会感到世事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增加内心的落寞和消极情绪。
原因二:老年人已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再读《三国演义》容易学会其中的阴谋诡计和尔虞我诈,变得老谋深算,甚至可能因此感到心灰意冷,影响晚年的心态和生活。
其他解释
原因三:年少时阅历浅,难以理解《水浒传》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利益纠葛,容易产生误导。
原因四:老年人回顾往事,可能会因《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落幕而感到悲伤和失落,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壮志但未竟的人。
综合来看,这句俗语主要是基于对少年和老年人心理及阅历的不同影响而提出的建议。少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受到书中豪侠义气的影响;而老年人经历丰富,再读充满绝望和权谋的故事,可能会加重内心的消极情绪。当然,这些解释并非绝对,每个人的理解和经历不同,选择阅读的书籍也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