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

时间:2025-02-14 13:46:26 网络游戏

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一种大型曲式结构,主要用于奏鸣曲的主要乐章,也常见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

奏鸣曲式的结构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Exposition):

在引子之后,通常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

展开部(Development):

这一部分通过各种手法,充分发挥呈示部第一、二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主要通过调性、调式的对置,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处理等,将主题变化成为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体现主题的内涵。

再现部(Recapitulation):

再现呈示部的音乐形象,但第二主题必须回到主调,使第一、第二主题在调性上获得一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终可加尾声。

奏鸣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奏鸣曲式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前身称为古奏鸣曲式,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这种曲式是一种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起转调作用,副部则在属调出现(或主部是小调,则副部往往用关系大调)。第2部分则将主部改在属调出现,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几个不同的调上展开,然后将连接段改变,使副部在主调上再现。

奏鸣曲式的概念不同于奏鸣曲(Sonata),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器乐套曲,而奏鸣曲式则是指乐曲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结构形式,继承了巴罗克音乐以调性为基础的成就,并使其更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表现的内容更深更广。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