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一部 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也是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和辩证思想的哲学典籍。它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化,主要阐述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又称《周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但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被认为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易经》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总结了对未来事态发展的预测规律理论。它不仅是哲学和宇宙观的体现,还涉及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易经》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从伏羲画卦,到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再到孔子作《易传》,历经数千年。它不仅是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