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乾隆皇帝,名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防御外敌:
乾隆皇帝担心反清复明势力的卷土重来,因此下令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以防御外部势力的威胁。
自给自足:
乾隆皇帝认为清朝地大物博,农耕经济远超海外,不需要进行通商,自给自足完全足够,开放贸易通商反而可能带来弊端。
控制经济:
通过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乾隆皇帝试图控制国家的经济资源,防止外部势力通过贸易获取武器等资源。
具体措施上,乾隆皇帝在1757年发布圣旨,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宁波、厦门等一切对外贸易和交流,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虽然乾隆皇帝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但这一政策的形成和推行也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等前任皇帝的影响。康熙时期,为了防范台湾和断绝与大陆的联系,实施了极为严格的海禁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限制贸易,被视为清朝锁国的开始。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他的这一政策对清朝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