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春季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翻译:
春季的三个月称为发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间的生气萌动,万物都显得欣欣向荣。在这个时期,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步,披散开头发,舒缓形体,使情志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对待初生的万物,只应让其生长,而不要杀害;只应给予生发,而不应剥夺;只应赏心悦目,而不要摧残身体。这就是适应春天调养“生气”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肝气,到了夏天,会变生寒性的病,使得人体适应夏季盛长之气的能力减少。
夏季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翻译:
夏季的三个月称为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在这个时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不要厌恶夏天日长天热,应该意志愉快,不要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天长气的调养。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会发生疟疾,因而使秋天适应收气的能力减少,冬天还可能重复发病。
秋季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翻译:
秋季的三个月称为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在这个时期,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同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季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翻译:
冬季的三个月称为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在这个时期,水冰地坼,阳气深藏。人们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就是适应冬天藏气的调养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会发生痿厥病,使得人体适应春季生发之气的能力减少。
总结
《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了人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情志,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文章详细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以及逆四时之气可能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