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文章开头即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敬仰和热爱。
背景铺垫,突出主体
作者通过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先写高原景色的“雄壮”和“伟大”,再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最后在“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采用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使文章一波三折,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对比手法,突出精神
作者用“虽……却……”和“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象征手法,寓意深远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紧扣主题,层次分明。作者通过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使文章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作者以饱含真情的笔墨,描绘出了白杨树的伟岸、朴质、向上的形象,表达了对白杨树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赞美。
结尾升华,强化主题
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使感情达到高潮,同时照应开头,强化了主题,使整篇文章意境完整,思想内涵丰裕。
综上所述,《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更是一首寄寓着深刻思想意义的精神赞歌。作者通过白杨树这一象征物,成功地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