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决定挖掘明皇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寻找《永乐大典》:
郭沫若和吴晗等学者坚信《永乐大典》的全部原件被埋藏在明长陵中。他们认为,如果成功挖掘长陵,里面的陪葬品和《永乐大典》重见天日,将会震惊世人。
历史研究的需要:
郭沫若认为古墓就像一本没有打开的历史书,要想知道以前的历史书写得对不对,就得从墓里找证据。这种想法让当时的很多考古专家都不太认同,但郭沫若坚持认为通过挖掘明皇陵可以获取从未见过的材料和档案,这与当时新旧历史学之间的交锋有直接关系。
公私不分:
郭沫若在挖掘过程中有些公私不分,导致挖掘过程损失惨重,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明定陵的挖掘,就是郭沫若的一再坚持和主张,于公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的历史,万历皇帝的陵墓作为了挖掘的对象,于私可能也是为了见证皇陵的浩大以及众多琳琅满目的陪葬品。
技术和设备不成熟:
尽管郭沫若知道当时考古技术手段还不够成熟,无法很好地保护文物,但他仍然希望从定陵中发掘出一些从未见过的材料和档案。
个人情感和信念:
有猜测认为,郭沫若可能出于个人情感和信念,才会如此执着地开掘明皇陵。例如,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的祖先报仇。
综上所述,郭沫若挖掘明皇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寻找《永乐大典》的执念、公私不分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尽管他的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挖掘工作对考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