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省温县)人,也有说法认为他生于魏国或卫国的说法。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之中,被尊称为“卜子”或“卜子夏”。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以文学才能著称。他求学于孔子,因其独到见解得到孔子的赞许,例如他在解释《诗经》时提出了“礼后乎”的观点,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讲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弟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并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子夏的思想被认为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
子夏还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他还曾担任过莒父宰等官职,并在孔子去世后,继续传播儒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夏的学说不仅在儒学内部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经学、政治理论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传《诗经》、《春秋》等经典文献均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综上所述,子夏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以文学才能和独到见解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