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共党员。他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并且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的主要作品和译著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季羡林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曾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再谒瓦尔德施米特恩师,并著有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他的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力,使他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