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君主有关:齐威王和楚庄王。
齐威王
齐威王在位期间,初期沉迷于酒色,不理政事,导致齐国国力衰弱,面临灭亡的边缘。
淳于髡,一位出身低微但博学善辩的智者,用隐言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使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齐威王回答淳于髡的隐语,“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表明他准备振作起来,改革朝政。
经过一系列改革,齐威王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楚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他表面上不问国事,实则积蓄力量、观察民情。
大臣伍举用谜语暗示楚庄王应采取行动,楚庄王回答同样用隐语表达了自己的打算。
经过一段时间的韬光养晦,楚庄王开始亲理朝政,提拔贤能,最终带领楚国走出困境,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即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平时保持低调,不张扬自己的才华,一旦有机会展现,便能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