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是 《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它们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比在《诗经》中运用广泛,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等篇即用整首拟物手法表达感情。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组合使用在古代诗歌创作中非常常见,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三种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人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