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作业的 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动力气象学原理,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云中催化剂引入:
通过飞机、火箭或炮弹将云滴增大催化剂(如碘化银、干冰等)撒入云层。这些催化剂在云中充当凝结核,促进水蒸气凝结形成小水滴或冰晶。
云内能量激发:
催化剂的存在不但增大了凝结核的数量,还通过增强云内的对流活动,提高云层的稳定性,从而增加降水的可能性。
降水过程的触发:
当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会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遇到温暖的空气就会形成雨滴。如果没有催化剂,小水滴可能不足以达到凝结成雨的大小。
地表拦截:
人工降水过程中,部分云滴未落地就被地面拦截,如落在地面上的干冰就会迅速蒸发吸热,增加空气的湿度,间接促进降水。
人工增雨的条件
云的条件:
必须是具有充足的水蒸气和凝结核的云,如层状云或高层云,因为它们容易形成降水。
温度和压力:
云中需要足够的凝结温度,即高于冰点,以保证水滴成形。
风和气流:
稳定的上升气流和适当的风向有助于云滴聚集并形成降水。
人工增雨的分类
冷云催化:
在自然云内冰晶浓度有时不足,这时需要引进人工冰核,使云中微观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冷云降水过程而增加降水量。
暖云催化:
对于温度高于0℃的暖云,主要通过向云中播撒吸湿性颗粒,如盐粉、尿素等,使云层中的水汽在这些颗粒上凝结成水滴。水滴不断增大,当达到一定重量时,就会形成降雨。
注意事项
人工增雨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手段,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和条件,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降水,以缓解干旱、增加水资源供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