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检查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安全检查准备
确定检查对象、目的、任务。
查阅、掌握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
了解检查对象的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可能出现危险和危害的情况。
制定检查计划,安排检查内容、方法、步骤。
编写安全检查表或检查提纲。
准备必要的检测工具、仪器、书写表格或记录本。
挑选和训练检查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分工。
实施安全检查
通过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的方式获取信息。
访谈:与有关人员谈话来检查安全意识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
查阅文件和记录:检查设计文件、作业规程、安全措施、责任制度、操作规程等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查阅相应记录,判断上述文件是否被执行。
现场观察:对作业现场的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进行观察。寻找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事故征兆等。
仪器测量:利用一定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对在用的设施、设备、器材状况及作业环境条件等进行测量,以发现隐患。
综合分析
经现场检查和数据分析后,检查人员应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检查的结论和意见。
一般来讲生产经营单位自行组织的各类安全检查,应有安全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统一研究得出检查意见或结论。
结果反馈
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提出整改要求
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和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整改落实
确定改进措施的实施时间表、责任人和监督措施。
对已提出的改进建议进行跟进和督促,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工作场所的持续安全。
通过以上程序,可以确保安全生产检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从而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