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之后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立案
当事人需前往立案大厅,寻求值班法官的指导进行立案申请。
根据所需提交的材料种类,预先领取相应号码,并准备好相关材料以备核实。
立案人员会针对案情判断是否同意进行调解。若材料不足,会要求补充;若材料齐全且符合立案标准,则予以受理。
立案人员会收取相关材料,开具收据,并向当事人发放诉讼费用通知书、地址确认书以及案件受理通知书等文件。
缴费
当事人需在收到通知后的七个工作日内缴纳诉讼费用,并更换票据。
案件移送
立案庭接受案件后,一般会在每个礼拜五左右将案件按照不同的性质送至审判庭(案子多的法院礼拜三也送)。
审判庭经过庭长查看后,将案件分配给具体承办法官。
法官在接到案件后,会向双方当事人发送开庭或者举证传票或者通知书。
侦查
立案后的下个程序是侦查,包括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
侦查机关在立案后,开始进行侦查,侦查手段可能包括刑事拘留、讯问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等。
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会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审判
法院在收到并审查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后,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一般会公开开庭审理。
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并执行判决结果。
判决生效与执行
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自动履行阶段,若被执行人未履行判决,可申请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立案后,法院将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全面查控,并采取查封、扣押或冻结等措施,随后对财产进行处置。
建议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及时与法院或律师沟通,确保材料齐全,了解自身权益,以便顺利完成立案和后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