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程序是指进行观测活动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可能因不同的观测类型、目的和使用的仪器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观测程序的具体内容:
一般观测程序
准备:安装仪器、确定仪器整置中心、测定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元素、设置测伞、整置仪器、选择零方向、编制观测度盘表等。
观测:按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进行具体操作。
检查、整理和计算:观测完成后,应对成果进行详细的检查、整理和计算,并埋封好标石。
气温和地温观测程序
气温:通常一天进行4次观测,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具体观测次数和时刻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地温:测定较深层地温的80cm、160cm、320cm地温表每日仅在14时观测一次,其他层次的地温表观测频率可能更高。
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准备工作:熟悉并掌握观测记录格式和要求,选择平坦、开阔、无遮挡的场地,进行仪器校准。
仪器架设:选择合适的观测点,架设水准仪,调整仪器至水平状态。
观测目标:选择观测目标,确定观测距离和角度。
观测记录:记录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观测目标、观测距离、观测角度等。
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观测结果。
结果验证:将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观测总结:总结观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次观测提供参考。
沉降观测程序
仪器选择: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钢条码尺,或使用一般塔尺时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观测时间:依据规范及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进行,相邻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
观测点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
这些观测程序提供了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观测活动的详细指导,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具体的观测需求和条件,可以选择合适的程序进行调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