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步开发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吴、越等国对江南地区有所开发,但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后,中原地区的铁器和技术传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西汉时期,牛耕和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开始赶上阶段
三国至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三国时期,吴国在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继续发展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甚至出现南方超过北方的趋势。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最终完成阶段
北宋至南宋时期: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完全超过北方。
总结起来,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渐渐移向南方,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并一直持续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