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即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网络通信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工作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
物理层:
负责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并提供网络的物理连接。
数据链路层:
处理数据帧的生成、接收和错误检测,以及物理层的连接管理。
网络层:
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确保数据能够跨越不同的网络到达目的地。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包括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
会话层:
管理不同系统间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终止。
表示层:
处理数据的格式化、加密和解密,以及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应用层:
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处理用户与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
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通用的框架,使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间能够实现通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OSI模型并不像TCP/IP模型那样被广泛采用,后者更为简单实用,并且已成为互联网的基础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