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形式,起源于 桃符。桃符是古代人们挂在门上用来驱邪避邪的桃木板,上面刻有神像或驱邪文字。据史书记载,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式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它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对联的特点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对联不仅用于春节等喜庆场合,还用于挽联、庆联等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祝福。
从桃符到对联的演变过程中,对联的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在宋代,春联开始用红纸书写,并在明清两代达到艺术高峰,成为民间庆祝春节的重要习俗。
综上所述,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桃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和喜爱的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