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 古代的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避邪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五代时后蜀宫廷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他在金陵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社会风尚。
从桃符到对联,不仅形式上从木板变成了纸张,内容上也从单纯的驱邪避灾增加了祈福、祝愿等寓意。对联逐渐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必备的文化元素,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