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包括以下几种:
技术性贸易壁垒:
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
绿色贸易壁垒:
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生态平衡或人民健康为名,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
进口配额制:
通过设定进口数量上限或要求进口前必须获得政府许可,直接控制进口规模。
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国自愿限制某些商品的出口,以适应进口国的需求和市场情况。
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优先采购本国产品或服务,排斥外国竞争者。
进口押金制:
要求进口商支付一定金额的押金,以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
复杂苛刻的进口手续:
进口国设置繁琐的进口手续,增加进口难度和成本。
进口最低限价制:
对进口商品设定最低价格,低于该价格的进口商品将被禁止或征收额外关税。
特别保障措施:
在特定情况下,对进口商品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如提高关税或实施数量限制。
进口许可制:
要求进口商在进口前必须获得政府的许可。
反倾销措施:
对被认为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的进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
进口产品歧视:
对不同国家的进口商品采取不同的待遇和政策。
国家垄断的贸易:
国家通过垄断某些商品的贸易来控制市场。
外汇管制:
通过控制外汇流动来限制进口。
烦琐的通关手续:
进口国在进口商办理通关手续时,要求其提供非常复杂或难以获得的资料。
海关估价制度:
对进口商品进行估价,可能涉及复杂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检疫规定:
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为由,设置严格的进口检验标准。
保障措施:
在特定情况下,为保护国内产业,对进口商品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如提高关税或实施数量限制。
灰色区域:
指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游离于WTO多边约束规则之外并被广泛运用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贸易技术壁垒:
对保证WTO关于技术性壁垒的效力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环境壁垒:
WTO在成立之初就正式设立了贸易和环境委员会,将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世贸组织优先考虑的任务。
这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与关税壁垒相比,它们在限制进口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各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采用这些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生产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