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他因骁勇善战,人称“面涅将军”,并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越的战功。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狄青在对抗西夏的战争中,经常担任前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他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多个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狄青与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他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1057年去世,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总的来说,狄青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军事将领,以勇猛善战和忠诚著称,其战绩和军事才能对北宋朝廷的边疆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