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291年-306年)是中国西晋时期发生的一场 因皇族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场动乱持续了16年,主要涉及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位王侯。
背景:
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在公元265年恢复古代的分封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皇族内乱埋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了一系列的政变和权力斗争。
过程:
初期(291年-299年)
元康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杨骏,政权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楚王玮被处死,贾后开始执政。
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废太子遹,次年将其杀害,引发诸王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中期(300年-305年)
永康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起兵杀贾后,自立为帝,废晋惠帝。
赵王伦篡位后,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最终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太安元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齐王冏,长沙王司马乂起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
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颙与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乂,长沙王乂被擒并烧死。
后期(305年-306年)
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迎晋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被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结束。
影响:
八王之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这场内乱不仅导致了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还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和军阀割据,最终为后来的十六国时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