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哲学原理主要涉及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以下是关于“白马非马”哲学原理的详细解释: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的;白马是特殊性、个性、个别、具体的。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揭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其错误在于割裂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他的观点中,白马和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而实际上,白马是马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只看到个性,忽视共性。
语义谬误
“白马非马”实际上是“语义谬误”的体现。它通过对“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制造了一种逻辑上的混淆。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而马代表马这种生物的总称。这里的“非”连词是关键,它暗示着一种否定的关系,但在这个语境中,这种否定关系是不成立的。
形而上学的诡辩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反映了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它们既有差别、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能决然分开。然而,“白马非马论”没有认识到这种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诡辩之中。
逻辑上的错误
从逻辑上看,“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违背了普遍的逻辑惯性。因为“白马”是“马”的一种,所以白马属于马这个范畴。这里的“非”连词在这里被用来制造一种逻辑上的对立,但实际上这种对立是不存在的。
总结: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主要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而,这个命题通过语义谬误和形而上学的诡辩,错误地将个性与共性割裂开来,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个命题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事物的真实时,要知其本意,避免陷入逻辑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