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中国将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在高收入阶段继续向前迈进一大步。届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社会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形成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届时,中国将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短板加快补齐,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明确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碳中和目标:
继“双碳”目标后,我国即将提交新一轮的自主贡献(NDC),目标设定在2035年,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些目标将为中国在未来十五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确保中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