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的原理主要基于 尖端放电和 静电感应两个物理学原理。
尖端放电:
避雷针的尖端非常尖锐,因此在雷雨天气中,当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和建筑物顶部都会感应出大量电荷。由于尖端电荷密度大,容易使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一条可以导电的通道。这样,云层和地面之间的强大电流就会通过避雷针这个通道导入大地,而不是破坏建筑物。
静电感应:
当雷云接近建筑物时,空气中的电荷会发生极化,建筑物会成为雷电的“导体”,使得地面上的电荷密度增加。避雷针,因其高度,比建筑物更能吸引这些电荷,使得雷云中的负电荷更倾向于向它集中。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从而将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
通过这两个原理,避雷针能够将雷电中的电荷迅速且安全地引导到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和设备免受雷击的危害。避雷针通常由一个金属导体杆和接地装置组成,导体杆通常是由铜或钢制成的,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接地装置通常由一根或多根金属导线组成,通过将其埋入地下,与大地形成良好的电接触。当雷电击中导体杆时,电荷会沿着导线流向地下,从而避免建筑物和人体遭受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