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是中国江南水乡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以其独特的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以下是关于乌篷船的一些资料:
基本信息
名称:乌篷船
性质:水上交通工具
地点: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水乡,尤其是绍兴
得名原因:船篷用竹片编成,中间夹有竹篱,涂上桐油黑漆,绍兴方言中“黑”称为“乌”。
历史背景
起源:乌篷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越人已经造出了独木舟和船桨。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越人造船用于军事和进贡,这些船可以视作乌篷船的前身。
文学记载:南宋诗人陆游和清朝才子袁枚都曾用诗歌描述乌篷船。
构造特点
船身:狭长,两头尖翘,船底铺木板,船篷覆盖半圆形,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
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用于遮阳和挡雨。
船舱:船舱内铺席子,可放置桌椅,供人打牌、饮宴。
船头:船头两侧常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用白铜制作。
功能用途
日常出行:用于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
游览观光:供游客在河道中游览,如赏景、打牌、饮宴等。
文化象征
文学意象:在鲁迅等文学作品中,乌篷船不仅是交通工具,还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文化。
绍兴特色
绍兴乌篷船:绍兴的乌篷船不仅限于小船,还包括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等精致的大船。
绍兴方言:乌篷船的“乌”字来源于绍兴方言,其中“黑”读作“乌”。
乌篷船以其灵巧的设计、低廉的造价和多功能性,成为江南水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