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长筋和架立筋在 定义、作用、位置、做法和直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定义
通长筋: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必须采用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接长且两端一定在端支座锚固。
架立筋:是一种构造钢筋,为解决箍筋的绑扎问题而设,计算中不受力,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架立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
作用
通长筋:在结构中起受力的作用,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
架立筋:在结构中起构造作用,不直接受力,主要用于解决箍筋绑扎问题,同时可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温度应力的作用。
位置
通长筋:贯通梁的全长,在梁的上部和底部均有布置。
架立筋:布置在梁跨中1/3位置,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
做法
通长筋:在梁全长范围内既不弯折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架立筋:一般设置在梁跨中位置,与梁非贯通筋进行搭接,满足搭接长度要求,架立筋搭接长度仅交错150mm,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
直径
通长筋:一般为14mm及以上直径。
架立筋:直径一般为10mm、12mm或14mm,直径一般小于通长筋直径。
建议
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受力情况选择使用通长筋还是架立筋,并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