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出自中国禅宗的公案,代表了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灵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
这是最初的阶段,指的是一个人在最开始的直观认识中,看到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对事物有着直接和表面的认识,容易相信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
看山不是山:
这是第二个阶段,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变得复杂和多元,山不再是简单的山,它可能代表了地质变迁、生态循环等更深的含义。这个阶段可能会因为过多的思考而感到困惑。
看山还是山:
这是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高的阶段,代表一个人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和认知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直观认识,但这个直观已经不同于最初的直观,它是一种包含了深刻理解后的简单和明了,是超越了形式和名相的自在。
这句话通过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从直观到复杂,再到超越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境界,最终达到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