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两种不同的项目融资和运营模式,它们在 定义、参与主体、合作方式和项目阶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定义与范畴
PPP: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BOT:是指政府授予某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某公用基础设施,在规定的特许期限内,私人企业可以向基础设施使用者收取费用,由此来获取投资回报。待特许期满,私人企业将该设施无偿或有偿转交给政府。
参与主体
PPP:涉及政府、社会资本(包括私人企业、民营资本等)以及可能的其他第三方(如设计、施工、运营等),通过共同出资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来合作建设和运营项目。
BOT:主要涉及政府和企业(私人企业)两方,政府授予某企业特许经营权,企业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并在特许期满后移交给政府。
合作方式
PPP:强调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通过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PPP模式包括多种操作形式,如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
BOT:强调特许经营权的授予,私人企业在获得特许权后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并在一定期限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BOT模式更侧重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阶段。
项目阶段
PPP:项目从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到移交等阶段,政府始终参与其中,并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如监管、监督、付费等。
BOT:项目运行程序包括招投标、成立项目公司、项目融资、项目建设、项目运营管理、项目移交等环节。在特许经营期内,政府对项目的影响力通常较弱。
付费主体
PPP:项目中更多的由政府根据项目公司提供的硬件服务的质量向项目公司付费,而不是由公众消费者直接付费。
BOT:项目建成后,企业享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用于收回投资和盈利,经营年限到期后,项目经营权交还给政府。
总结:
PPP模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涉及项目的多个阶段和多种操作形式,旨在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BOT模式是PPP模式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侧重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阶段,强调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和项目的移交。
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和特点,政府和企业可以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有效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