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目标时,可以遵循以下要点:
行为描述 :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以便在学习结束时能够观察到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如何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可观察性:
目标应该是可衡量和可观察的,以便能够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目标。例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Photoshop软件完成一个简单的图像处理任务。”
具体性:
目标应该具体明确,避免模糊或含糊不清的描述。例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基本的图像编辑,包括裁剪、调整亮度和色彩平衡。”
实现可能性:
目标应该合理可行,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课程要求。例如:“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一个中等难度的图像处理项目。”
知识目标:
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例如:“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不同的图像格式。”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确定学生通过教学应培养的能力和学习方法。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解决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和变化。例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行为主体:
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使用“使学生掌握”等表述方式。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处理。”
行为条件:
明确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例如:“学生能够在30分钟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练习,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操作。”
表现程度:
描述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至少5个图像处理项目,并且每个项目达到80%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目标:
包括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包括裁剪、调整亮度和色彩平衡。”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解决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和变化。例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的验收标准:
包括评估方式、评估标准和评估内容,以确保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例如:“通过课中通过小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步骤和要点,可以编写出明确、具体、可操作且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