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改制考》是晚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首次撰写于1891年,并于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
孔子改制的历史观
孔子以前的历史被认为是孔子为了改制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这些历史记载是不可考证的。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造的政治制度,并编撰儒家经典,这些经典成为他托古改制的依据。
孔子的教主地位
康有为将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并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
他将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等内容附会到孔子身上,声称这些制度都是孔子所创。
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康有为利用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
他以此论证变法的必然性,并主张因革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孔子改制考》的影响
该书为康有为最为重要的政学理论著作之一,虽然内容极具争议,但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其变法维新的思想,该书曾险遭毁版。
《孔子改制考》的结构
全书共二十一篇,每篇一卷,详细阐述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万世救主”,是有其德无其位的“素王”。
书中借鉴了经学家廖平所著《知圣篇》的部分内容,并通过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综上所述,《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而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通过重新解释孔子和儒家学派,为变法维新的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