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象征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活跃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使象征主义更加完善,内涵更加深广,并带有更强的现代主义特征。以下是关于后期象征主义的详细描述:
时间范围与影响
后期象征主义存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该流派从法国开始,迅速传播至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成为当时国际性的文学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的保罗·瓦雷里
奥地利的里尔克
爱尔兰的叶芝
美国诗人T.S.艾略特
美学原则与特点
后期象征主义强调通过象征暗示的方法来反映内心“最高的真实”。
反对过分抽象化,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摆脱个人情感的小圈子束缚,更突出对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的表现。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从简单象征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到普遍象征、从情感象征到情感与理智并举的转变,具有更强的思辨性与哲理性。
创作特色
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通过象征和隐喻展现内心秘密的象征意义。
创造病态的“美”,运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与神秘主义特性。
与前期象征主义的关系
后期象征主义在前期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但未能完全逃离前期象征主义的框架。
两者都注重象征对象的表现和主观认识作用与艺术想象的创造。
综上所述,后期象征主义是一个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的国际性文学思潮,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深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存在意义,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