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通过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背景介绍 :曹禺在写完《雷雨》之后,感到它有些“太象戏”了,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左翼文坛更多的影响,于是创作了思想意识更加明确、手法也较为自然的《日出》。角色介绍
陈白露:
二十出头的交际花,从书香家庭走出,本来是要寻找自由的生活,却跌入了金钱的陷阱,不能自拔。她成了年轻、美丽、高傲、任性的交际花,由于贪图享受,成为金钱的奴隶,过着堕落的寄生生活。最终,她在面对黑暗和绝望时,选择了自杀。
方达生:陈白露的学生时代的好友,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最后,方达生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翠喜:受尽侮辱与损害的中年妓女,仍挣扎着多做生意,养家糊口。她身为下贱,心地善良,给了“小东西”不少安慰和照顾。
剧情简介:
剧情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首演与影响:
1937年2月,上海戏剧工作社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首次公演《日出》。该剧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成为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名著。
总的来说,《日出》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30年代天津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