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所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赞美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章结构分析:
点题与引入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主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通过描绘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
白杨树的特征
描述白杨树的形象美:笔直的干、直的枝、向上的叶、光滑的皮。
强调白杨树的气质美:不屈不挠、对抗西北风,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
象征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
情感表达
文章中多次直接抒发赞美之情,形成抒情线索。
通过对比“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强调对白杨树的崇敬。
结尾总结
结尾与开头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强化主题。
写作特点分析:
象征手法
文章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使白杨树成为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语言运用
选用精当的词语,如“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伟岸挺拔”等,形象生动地描绘白杨树。
情感变化
文章情感起伏跌宕,由对高原景色的描写引入白杨树,再由白杨树引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
总结:
《白杨礼赞》不仅是对白杨树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精神的颂歌。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象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