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可以追溯到 唐朝。据史书记载,月饼最早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在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于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这个圆饼后来被称为“月饼”。
另一种说法是,月饼最初是作为祭月的供品。相传,在古代,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西王母赐给后羿一颗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好奇吞下此药后飞向月宫。后羿思念妻子,于是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这种食品逐渐演变成了月饼。
到了宋代,月饼一词已经出现在文献中,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记载。但真正普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是在明代,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提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品种也繁多,出现了五仁月饼等。月饼不仅在中国南北各地流行,还传播到了海外,成为了中秋节期间亲友间相互馈赠的重要礼品。
总的来说,月饼的由来经历了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到祭月的供品,再到中秋节必备习俗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谐美满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