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多个领域。
主要特点:
群体化技术革命:
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了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使得科技与社会结合更紧密。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这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对物流、能源、人流和财流优化有着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缩短: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
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影响:
经济领域:产生了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社会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日常生活:科技进步使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国际地位:改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历史背景: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结束语: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它不仅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