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意思是 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原文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详细解释如下:
羞恶之心:
指对邪恶事物的厌恶和羞愧感。
义之端:
义的萌芽,即义的开始或起点。
结合上下文,孟子在这里阐述了四种内心的道德情感:
恻隐之心:同情心,是仁的起点。
羞恶之心:羞耻心和厌恶感,是义的起点。
辞让之心:愿意为他人让步的心态,是礼的起点。
是非之心: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智的起点。
因此,“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强调了羞耻心和厌恶感在形成义理方面的重要性,表明这是道德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