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之间存在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产生时间与来源
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自发演变而形成的,其存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就体现了道德的存在。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对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等价值观念的共同认知。
法律:法律的产生时间晚于道德。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的出现,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逐渐形成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结构与表现形式
道德:道德比较零散,没有完整的体系。道德观念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不诉诸文字,而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
法律:法律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具体表现为法律制度、法律条文、法律部门等。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内容与要求
道德:道德的内容往往只强调义务,如道德要求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等,都是给人设定的义务。道德调整的范围远远大于法律,它要求人们内心善良、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样的要求。
法律:法律的内容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法律只是对人最低限度的要求,它调整的是法律认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如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等。
保障手段与实施方式
道德:道德的保障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遵守和社会舆论的评价,是一种内心的约束。道德的违反主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个体内心的自责。
法律:法律的保障力量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法律具有明确的制裁方式,违反法律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机器的制裁,如罚款、监禁等。
调整范围
道德:道德的调整范围远远大于法律,它涉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人们在所有社会关系中表现善良和公正。
法律: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法律在人们的外部行为合法的情况下而不问其动机,只有在外部行为不合法的情况下才追问其动机。
产生社会条件
法律: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道德: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相应的道德。例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表现形式
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法律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
道德: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没有统一的文字表现形式。
推行的力量
法律: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
道德: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制裁的方式
法律: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
道德: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适用范围
法律:法律是划分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的标准。
道德:道德则主要是划分善与恶的界限,这两种界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互相独立。
总结:
法律和道德在产生时间、来源、结构、内容、保障手段、调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