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是一个天文现象,用于确定 初伏的日期。具体来说,它是指从 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时间,其中“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个字。由于天干是10个一轮回,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例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具体到“夏至三庚”,它意味着:
夏至:
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庚日:
天干中第七个字,每10天出现一次。
夏至三庚:
从夏至日开始数,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的第一天。
初伏通常持续10天,中伏和末伏的天数则不固定,可能为10天或20天,这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当中伏为20天时,通常是因为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
总结来说,“夏至三庚”是确定初伏日期的一种方法,它基于古代的天干纪日法,通过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来预测夏季最炎热时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