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一种将纤维素材料如木材、竹子、棉花等经过化学处理,将其纤维素分子分离,然后混合成纸浆,再将纸浆经过压制、烘干、修整等工艺制成纸张的技术。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汉朝,造纸技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造纸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期的手工制纸被机器制造所取代,现代纸业依靠着先进的科技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创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类产品。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即“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片、木片和绢帛上。甲骨、木片很笨重,用起来不方便;绢帛太贵,一般人用不起。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到了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朝廷做官的蔡伦,经过长期的试验,改进了造纸方法。他用树皮、破布、破鱼网等多种植物纤维作原料,加水蒸煮,捣烂成浆,再均匀地摊在细帘子上晾干,造成了一种薄薄的纸。这种纸便于写字,而且便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东汉以后,造纸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竹子、稻草、甘蔗渣等都逐渐成为造纸原料。因为原料不同,纸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种类和用途。安徽省宣州生产的宣纸,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等纸张,是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