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由来

时间:2025-03-08 19:29:31 手机游戏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 《诗经·大雅·民劳》中,具体句子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句话出自西周时期的大臣凡伯所作,旨在劝谏周厉王施行仁政,减轻百姓的劳苦,实现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句诗中,“民亦劳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汔可小康”则寄托了对一种相对安定、殷实生活的渴望。这里的“小康”意味着百姓能够获得稍微安定的生活状态,是古代先民对摆脱困苦、过上安稳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

随着历史的演进,“小康”这一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康”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代表着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

此外,“小康”一词的来历还有以下几种解释:

1. 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2.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3.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综上所述,“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为一种相对安定、殷实的生活状态,后来这一概念不断被丰富和深化,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理念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