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重要建筑,属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之后。以下是关于保和殿的简介:
建成时间: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名称变迁:最初称为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式定名为保和殿。
建筑特点: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装饰有脊兽。内外檐饰有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图案。
室内陈设:殿内地面铺以金砖,中央设有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设有暖阁,装有木板门和木质浮雕装饰。
历史用途:
明代:在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受贺。
清代: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一二品大臣。此外,自乾隆后期开始,保和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文化意义:“保和”二字源自《易经》,意指保持内心的专注与和谐,以维持宇宙间的平衡与秩序。
保和殿不仅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宏伟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