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其写作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经历
1919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这次回乡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这些经历深深触动了他,成为他创作《故乡》的素材。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被推翻,但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帝国主义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还操控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种双重压迫导致中国农民日益贫困化,生活困苦,毫无政治权利。
社会状况
各地军阀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全国名义上统一,但实质上仍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各自为政,军阀和各级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实力增长需求,不断扩军,并从老百姓身上获取资源。
创作动机
鲁迅通过这次回乡之旅,深感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和农民的日益贫困,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并寄托对未来和下一代的希望。
文学意义
《故乡》不仅是对个人回乡经历的叙述,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描绘了故乡的环境和人物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鲁迅的《故乡》是在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是鲁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