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本名徐渭,是明朝时期浙江绍兴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在诗文、书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以下是关于徐文长的一些故事:
智取礼物
徐文长七岁那年,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边,拿出两只小木桶盛上水,问谁能提桶过桥。桥身很软,桥面紧贴着水面,孩子们平时过桥都不敢多拿东西。徐文长脱下长袍、帽子和鞋子,将两个水桶浮到水面上,用绳子系住,边走边牵,巧妙地完成了过桥的任务。老师又拿出一根长竹竿,挂上礼物,要求徐文长在不借助外界工具的情况下取得礼物。徐文长将竹竿放入井中,利用竹竿的长度,轻松取到了礼物,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卖布断案
徐文长有十匹白布,让伙计扛到县城去卖。路上,伙计与一个瞎子同坐一船,瞎子声称布是他的。两人在县衙打官司,瞎子说知道每匹布的层数,但徐文长指出布的背面染有两道蓝色小花,这是布行的常识。最终,徐文长通过展示布背面的蓝花,证明布是他的,使瞎子无法抵赖。
竿上取物
徐文长的伯父为了考考他的思考能力,将一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告诉他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也不能把竹竿横下来。徐文长想出方法,拿着竹竿走到一口井边,将竹竿放入井中,顺利取到了礼物,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化千成宝
徐文长的临终传说《化千成万宝中宝》流传甚广,讲述了他如何利用智慧和机智,将普通的物品变成珍贵的宝物,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尽管徐文生在仕途上多次失意,甚至精神失常,但他依然在诗文、书画、戏剧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