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即农历八月十五日,是 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广泛接受的解释:
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这种习俗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并逐步传到民间。
农业生产与丰收庆祝
中秋节正值秋季,是农作物和各种果品成熟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便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
月神崇拜与祭月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特别是敬月习俗。在古代,月亮和太阳一样,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最初“祭月节”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因历法融合,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嫦娥奔月传说
嫦娥吃了后羿求得的不死药后,奔月亮而去。后羿为了思念嫦娥,每年中秋节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这一传说为中秋节增添了浪漫色彩。
团圆与思念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将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因此也被称为“团圆节”。许多诗人和文学作品中都借月表达思念之情。
科举考试与秋闱
中秋节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这些传说和故事为中秋节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如今,中秋节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有庆祝活动,也在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