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也称“皮黄”,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起源于1840年前后,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
唱腔 :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和西皮为主要声腔。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
角色分类: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此外还有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
表演艺术:
京剧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各种思想感情。
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剧目: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包括《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二进宫》、《拾玉镯》、《挑华车》、《四进士》、《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发展历史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京剧在清朝宫廷内得到空前的繁荣,并逐渐在全国流行,被称为“国剧”。
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